厚植道德沃土涵养无锡温度,点燃强富美高新无锡发展新引擎
厚植道德沃土 涵养”无锡温度”
——”强富美高”新无锡 五年奋进展新篇④
冬日的锡城,一段“礼让行人”的片段如同一道阳光照进人们的心田:这天下午,市民黄先生驾车出行,经过青祁路附近人行横道时,有行人经过,他习惯性地停下车。行人中有位妈妈,牵着一个小女孩,当走到黄先生车前方时,小女孩突然朝着黄先生,端端正正地鞠了一躬。一个不到10秒的镜头,却因为浓浓暖意感染了无数人。视频在央视《朝闻天下》节目中播出,城市文明的“高光时刻”令无锡又一次成为文明榜样。
“社会文明程度高”既是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的综合体现,也是最终的落脚点。五年来,无锡围绕“社会文明程度高”,致力营造社会文明新气象,推动社会大局安定有序、更加和谐。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明创建成效彰显,“太湖明珠、江南盛地”城市形象深入人心。
无锡正成为一座更有“温度”的城市,点燃发展的新引擎。
文明着色,细微之处体味城市温情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个答案。有人说,是幸福感;有人说,是文化底蕴;也有人说,温度来自于人们所传递的善意。
车让人、人致谢的暖心之举,发生在无锡似乎理所当然。五年来,无锡累计建立180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成全国文明单位25家、省级文明单位285家、全国文明村镇16个、11户家庭当选全国全省文明家庭,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成为全省首批立法精品示范项目,连续四年社会文明程度评测指数超过90分、在全省考核中实现“三夺冠”,创成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群。
探索以“制度化”保障文明“常态化”,无锡建章立制保障城市文明指数。2019年3月5日,无锡精神文明建设史上首部法规——《无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施行不到一个月,散发小广告的行为就收到了首张“小微”罚单。《条例》为不文明行为惩戒提供法律依据,推动文明行为内化为个人自觉,固化为社会风尚。文明“制度化”,既有立法,也有举措创新。“诚信阿福分”就是被实践的妙招。2018年设立的这一城市个人信用积分体系,对自然人信用信息进行记录,从交通违章、税费缴纳等社会行为,到信用卡还款、个人贷款等经济行为,都会被记录,形成个人信用档案。因文明行为受到表彰或因不文明行为受到处罚的信息,也会影响个人“阿福分”的增减。
除了制度化的“硬举措”,还有充满温情的“软环境”。在“好人之乡”无锡,身边好人们不断用凡人善举树立典范。截至目前,无锡已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6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1人,省时代楷模2人,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26人,上榜“中国好人”91人(组),获评“江苏好人”161人(组)。
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好人和道德模范,培育着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钱兆云,是江阴南闸街道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这个冬天的每周一和周三,她都能收到热气腾腾的杂粮粥、暖手又暖心的豆浆油条。这是已经加入了志愿者联盟的商户给她精心准备的“爱心早餐”,不少环卫工人和她一样,感受到志愿者送来的脉脉温情。超过76万的活跃注册志愿者与市民一起,用行动为无锡增添善意。
文化惠民,“江南风”涵养城市自信
“栀子花、白兰花……”“惠山下、运河旁,黝黑粘土自生香……”悠长的吴地曲调衬着闹市嘈杂的人声、沉沉的打泥声,浓郁的生活气息一下子把台下观众带入到《惠山泥人》的世界中。这一获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戏曲类最高资助额度的剧目,首次将“锡剧”和“惠山泥人”这两大“最无锡”的文化元素在舞台上结合,把“江南风”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五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无锡敏锐捕捉时代热点、本土元素,聚焦“四个讴歌”要求,创作、打磨了一批彰显中国气派、无锡特色的精品力作。大型民族舞剧《英雄玛纳斯》《天山魂》两部文化援疆作品,跳出“活”的史诗;歌剧《二泉》作为“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剧目之一,登上中国最高艺术殿堂;中加合作原创舞剧《寻》赴美国、加拿大巡演,探索中西方文化艺术融合;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评比中,我市6部作品和个人获奖,其中舞剧《南国红豆》获文华大奖。
“一批新创优秀作品的诞生,离不开运作良好的扶持机制。”市文化发展集团艺术总监刘仲宝说,近年来我市运用剧本资助、演出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强化投入,扶持精品生产,在艺术创作的“高原”之上崛起了更多“高峰”。
文艺精品创作的力度在加大,文化惠民的辐射面也在扩展。今年,无锡山禾老年合唱交流音乐会又入围了政府购买的清单,负责人表示:“我们一定将公益性群众文化服务做得更好。”自2012年设立引导文化消费专项资金以来,像这样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我市已连续7年以每年850万元的投入力度累计购买了473项,带动社会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资金近2.3亿元。同时,每年500支特色文化团队获得群众特色文化团队“小额资助”。有了政府的“撑腰”,他们创作出源源不断的文化艺术新品,活跃在公园里、广场上、剧院中,与广大百姓分享文化发展成果。
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强化城市品牌效应,无锡正加强统筹谋划,为传承中华文脉贡献无锡智慧和力量。策应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已连续举办两届“江南文脉论坛”,邀请全球嘉宾在文化认同上构建更大同心圆,在文明共识上寻求更大公约数。无锡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工作也在不断提速: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成立,运河文化教育联盟在锡组建;城区段运河步道整体环通,惠山古镇二期工程、锡钢浜游客集散中心建设紧锣密鼓;无锡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金推进落地……
多姿多彩、开放包容,在一部部作品、一场场活动、一个个行动中,无锡“太湖明珠 江南盛地”的名片越擦越亮。它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当好文化建设高质量“领跑者”。
多头并举,“绣花功夫”融入城市肌理
霸气的机车、帅气的服装、威武的装备……如今在锡城街头,市民经常可以看到铁骑交警们穿梭于交通主动脉之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市交警支队机动大队大队长陈煜浏告诉记者,这个百余人的铁骑队伍,已经成为提升交通秩序管理、交通事故、拥堵警情快速处置能力的生力军,铁骑勤务实施以来,我市交通拥堵指数同比下降3.14%,平均车速提高了4.1%。
五年来,类似这样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的新举措不胜枚举,一个个“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在发生:环境综合整治,环卫保洁改革层层推进,道路翻新和街景改造,随处可见城市之美;用好地上和地下空间资源,停车设施周转利用率不断提升,“停车难”的问题正逐渐被解决;通过建立不文明交通行为“全社会曝光”机制,黑车、“小飞龙”、农用车等违法营运行为逐渐消失在市民的视线中。
在这些变化背后,一项项及时可行的法规条例成为有力支撑:2018年6月,《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直击共享单车发展“痛点”;2018年9月,《无锡市违法建设治理办法》正式实施,多次被群众举报、长期困扰行政执法部门的违法建设“硬骨头”,被“啃”了下来;2019年9月,《无锡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在省内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有法可依。
今年的物博会上,“智慧城管”惊喜亮相,该项目将在明年年底建成。据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原“数字城管”系统在经历新一轮“智慧城管”升级后,算法持续提升,多个专业化模块也会相继推出。过去,城市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比较明显,治理措施较为碎片化。如今,有了“城市大脑”,城市管理实现了快速反应和集中指挥,许多社会治理顽疾得到了明显改观。
“头脑”更加聪明的同时,“四肢”也更加有力。目前,全市城区和主要集镇区划分成580个管理单元,明确每个管理单元的管理标准和管理责任,全方位立体化的巡查让市容问题无所遁形。地处城乡接合地带的山北街道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单元”集群,街道下辖的社区则是更小的“细胞”,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精细化管理一本通》已经成为他们案头常备,这本不足40页的小册子囊括了户外广告、小区清扫、噪音管理等社会治理的多个内容。“当日巡查问题当日毕。”街道城管科科长徐淼说,现在的城市管理,网格员做的不仅是“对症下药”,更多时候是“治未病”。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是评判城市建设、管理的最终衡量标准。五年来,锡城的不少废弃地被改建,“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建成,市民走出家门就是蜿蜒的公园小路、绿意盎然的树木,闲适的景致随处可见。“新建的城市游园我们全家都很喜欢。”家住无锡迎溪桥小区的谭阿姨每天都会带着小孙子在家门口的显义桥游园散步。而在锡山区实施围墙洁美行动中,通过设置文化围墙、绿植围墙、出新墙面等形式,1130余面围墙变身为艺术墙,“学校发动老师、学生、家长齐上阵,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增强了市民的文明意识。”锡山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25米以上高空户外广告、建筑楼顶店招集中整治,老城区、环蠡湖地区、京杭大运河沿线、快速内环、太湖新城等区域亮化改造,城市精美的“第二轮廓线”被勾勒,具有江南韵味的“夜无锡”也逐渐凸显。